- 案例分析题西部某县,属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东北部山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煤矿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人,呈现负增长态势,城镇化水平38%,辖9个乡镇。规划期为2013-2030年,规划大力发展煤化工业,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75%,县域形成1个中心城区.5个重点镇.3个一般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布局.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矿产开采及煤化工业区分布如图所示。试问: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1.等级结构: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重点镇数量过多,2-3个为宜。 2.空间结构:西部重点镇过多,西南部.西北部重点镇周边既无资源又无一般镇,设重点镇没有必要。东部的重点镇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带动周边镇,应将其西侧一般镇定位为重点镇。
3.城镇化率:现状城镇化率为38%,未达到中国50%的标准,而规划城镇化率却75%,已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在没有明显支撑条件的情况下,规划城镇化率明显过高。
4.城镇规模:现状人口为30万,规划期末人口达55万,人口增长过快,不符合规范要求。
5.布局方面:风景名胜区内设采矿点,不利于保护,违反保护条例。煤矿工业离水源保护区过近,且位于河道上游,不利于保护水资源,且不能有效利用铁路资源。
6.定位方面:该县拥有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资源,不宜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应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同时该县地处干旱缺水地区,无法支撑高耗水的煤化工业,发展煤化工业会进一步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
7.交通体系:
(1)铁路方面:铁路通过中心城区即可,不应过分偏向风景名胜区,从而造成不利影响;如需经过风景名胜区,宜设站点以带动旅游业发展。铁路车站与中心城区没有直接连接道路,却有一条道路横穿该区域,交通抵达性不强。
(2)高速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出口过多,一个即可;高速公路互通或出入口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中间隔水源保护区,不利于交通的便捷性;东北部出入口明显没有必要;高速公路不宜穿越风景名胜区,应避免。
(3)公路方面:应有一般公路通向风景名胜区,支撑旅游发展;县城南部一般公路应通向B县,不宜以邻为壑;最西部一般公路没有必要,应取消,将其东侧一般公路调整到连通西部三镇即可;如需发展沿河旅游,亦应调整其线路至沿河区,方便抵达;部分公路与城镇距离较远,不利于城镇相互间的联系。
8.其他方面:
(1)缺乏市政基础设施.防灾设施的规划。
(2)小城镇规划应交代风玫瑰。
(3)图中应有编制单位。

- 1 【案例分析题】西部某县,属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县城生态环境脆弱,东北部山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煤矿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人,呈现负增长态势,城镇化水平38%,辖9个乡镇。规划期为2013~2030年,规划大力发展煤化工业,2030年县城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75%,县域形成1个中心城区、5个重点镇、3个一般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布局、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矿产开采及煤化工业区分布如图所示。图1 某县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试问: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 2 【案例分析题】某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西部,沿江河流域发展已形成“一主两次”三个组团。东南向与经济发达核心地区相邻接,处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腹地的交汇点。该市近几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主城区已达到发展饱和状态,建设重 点已逐步向东北部沿江和南部跨江的地区蔓延。 为了引导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市政府开展了一轮总体规划,针对城市拓展方向提出了两个比选方案(如图5所示)。 根据以上条件及附图分别指出两个比选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 3 【单选题】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 )年。
- A 、2~3
- B 、2~4
- C 、3~4
- D 、3~5
- 4 【案例分析题】某市城市建设发展,在市区东部地区若干个工厂已经外迁或停产,其厂址由城市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出让。在出让之前已由规划部门编制了详细规划,确定了每块土地的使用性质。某开发公司在出让中竞得其中的一块居住用地,面积4.5ha.按照详细规划的要求,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该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为2.1,建筑密度为25%,建筑高度不得超高45m,居住区内的绿地率为30%,人口密度不超过800人/ha.某开发公司与市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了土地合同,并将上述条件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
- 5 【案例分析题】某市城市建设发展,在市区东部地区若干个工厂已经外迁或停产,其厂址由城市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出让。在出让之前已由规划部门编制了详细规划,确定了每块土地的使用性质。某开发公司在出让中竞得其中的一块居住用地,面积4.5ha.按照详细规划的要求,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该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为2.1,建筑密度为25%,建筑高度不得超高45m,居住区内的绿地率为30%,人口密度不超过800人/ha.某开发公司与市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了土地合同,并将上述条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
- 6 【案例分析题】西部某县,属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东北部山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煤矿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人,呈现负增长态势,城镇化水平38%,辖9个乡镇。规划期为2013-2030年,规划大力发展煤化工业,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75%,县域形成1个中心城区、5个重点镇、3个一般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布局、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矿产开采及煤化工业区分布如图所示。试问: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 7 【案例分析题】某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西部,沿江河流域发展已形成“一主两次”三个组团。东南向与经济发达核心地区相邻接,处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腹地的交汇点。该市近几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主城区已达到发展饱和状态,建设重点已逐步向东北部沿江和南部跨江的地区蔓延。为了引导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市政府开展了一轮总体规划,针对城市拓展方向提出了两个比选方案(如图1-1-3所示)。图1-1-3 规划方案图 【问题】根据以上条件及附图分别指出两个比选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 8 【单选题】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其他地区宜采用( )年。
- A 、1~3
- B 、1~5
- C 、2~3
- D 、2~5
- 9 【案例分析题】某县城,西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风景名胜区,南部、东部均为平原。规划高速公路从西北穿越县城,顺着水源地(北江)直至东南方向紧靠县域的区域中心城市甲。县域共设置5个重点镇,10个一般镇,一般镇的人口、规模都均衡。重点镇A位于西部,山区中间,有一条公路与外界连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镇B位于西北部,有高速公路环绕,重点发展商贸和旅游,周边有2个一般镇,距离较近,B镇上方还建有水库2,临靠水源地;重点镇C位于北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重点发展建材、旅游,风景名胜区周边有水库1;重点镇D位于南部,有一条公路与县城联系,重点发展商贸;重点镇E在东部,紧靠高速公路和北江,临近区域中心城市甲,重点发展化工和物流。2009年,城镇化率32%,规划2020年,总规划人口80万,城镇人口30万,还有重点镇镇域人口2.6万1个,一般镇0.9万人口1个。图1-3-10 某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问题】请指出该城镇体系规划的不当之处及其理由。
- 10 【案例分析题】图1 为西南内陆地区某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该县县域面积1316 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丘陵山区,东南部为平原,临近区域中心城市甲,北江是它们共同的水源地。 2009 年底,该县县域城镇化水平为42%,人均GDP 为21240 元,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划提出2020 年县城总人口80 万人,其中:县城城市人口30 万人;重点镇5 个,每个镇驻地人口2.6 万人;一般镇13 个,每个镇驻地人口1 万人左右。规划确定城镇主导职能如下:县城为综合服务,重点镇A 为农产品加工,重点镇B 为商贸和旅游,重点镇C 为旅游及建材,重点镇D 为商贸服务,重点镇E 为化工和物流。图1 某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问题】试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热门试题换一换
- 行政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 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下列不属于其基本内容的是() 。
- 下列关于临时用地的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
- 以下选项属于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基本原则的是()。
- 在土地的权属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 )。
- 城市地区分析提出用来表征城市社会地域分化的三个指标是( )。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表述,不正确的是() 。
- 以下不符合《城乡规划法》对规划审批程序规定的是( )。

亿题库—让考试变得更简单
已有600万用户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