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会计分录为:
①2×22 年甲公司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确认相关成本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 4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40 (3 分)
提示:本题属于“一次授予,分期行权”的股份支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将授予的股票期权作为三个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等待期分别为 1 年、2 年和 3 年。每人 3 万份,每年 1 万份,2×22 年,员工满足可行权条件,甲公司应确认的管理费用金额=[20×1×12×1/1(等待期 1 年)+20×1×12×1/2(等待期 2 年)+20×1×12×1/3(等待期 3 年)]=440(万元)。
职工持有 1 万份股票期权满足行权条件并行权时:
借:银行存款 (20×1×5)1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0
贷:股本 (20×1×1)2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20 (3 分)
提示:根据股权激励计划约定,当年满足可行权条件时,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为 1 万份。因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结转金额=20(行权人数最佳估计数)×1(满足行权条件的权益工具数量)×12(授予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1/1=240(万元)。
②2×23 年甲公司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确认相关成本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 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3 分)
提示:甲公司应确认的管理费用金额=[20×1×12×1/1(等待期 1 年)+20×1×12×2/2(等待期 2年)+20×1×12×2/3(等待期 3 年)]-440=200(万元)。
职工持有 1 万份股票期权满足行权条件并行权时:
借:银行存款 (20×1×5)1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0
贷:股本 (20×1×1)2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20 (3 分)
提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结转金额=20(行权人数最佳估计数)×1(满足行权条件的权益工具数量)×12(授予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2/2=240(万元)。
③2×24 年甲公司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60
贷:管理费用 160 (3 分)
会计处理:因未满足非市场条件导致不能行权,需要对已经认定的费用或成本作转回处理。(1 分)
提示:当年转回的金额如下表所示。
等待期 1 年的已经行权完毕,即 240 万元,等待期 2 年的已行权完毕,即 120+120=240(万元)已行权完毕,等待期 3 年的因未满足非市场条件,需要将已在 2×22 年和 2×23 年确认的 160 万元(80+80)转回,或可以简单按余额思考,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余额=440-240+200-240=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