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观案例题
题干:求助者:女性,27岁,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经常和父母、同事、客户发生矛盾,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最近又因琐事与同事发生矛盾,很生气,也为此痛苦,主动来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求助者:主要是和同事搞不好关系,有些人总爱挑我的毛病,我比较能干,在公司的业绩不错,别人嫉妒我,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我过不去。心理咨询师:是别人挑你的毛病,造成你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别人不挑我的毛病,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若某一天,你在咖啡店里喝咖啡,这时走过来一个人把你的咖啡碰洒了,你会怎样想?求助者:我会很生气,这个人怎么这样不小心。心理咨询师:但如果你知道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样呢?求助者:盲人啊……盲人是看不见的,我想我会原谅他。心理咨询师:你看,咖啡洒了,同一个事件,但由于不同的认知结果,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对事物的认知,才是引起情绪的真正原因。求助者:是这样吗?(沉默)你说的好像有道理。心理咨询师: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都会有些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会这样吗?心理咨询师:你遇到的那些事,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别人不一定都像你现在这样子,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求助者:你是说我和他们的认识不一样吗?可我还没看出我对别人挑我毛病的认识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心理咨询师:这正是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你冷静地想一下,你和同事关系很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求助者:那些人总爱挑我的毛病。心理咨询师:你不许人家挑你毛病的理由是什么呢?求助者:我工作做得好,客户多,他们凭什么挑我的毛病?心理咨询师:你可以希望别人不挑你的毛病,但你不能不许别人挑你的毛病。求助者:对别人不能提出要求吗?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别人提出要求。但是你若要求你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应该对你怎样,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地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您讲的很对,但我担心自己做不到这点。您说这毛病能改吗?心理咨询师:你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要想很快地改变是困难的。但是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出现反复时,不要灰心,贵在坚持,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题目:合理情绪疗法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 - A 、改变求助者的思维模式
- B 、帮助求助者认识现实
- C 、消除求助者的行为障碍
- D 、揭示求助者的内在情结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正确答案:A】
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 1 【单选题】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
- A 、是理性的
- B 、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 C 、是非理性的
- D 、是理性占主导的
- 2 【单选题】这种疗法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
- A 、解决个体情绪困扰
- B 、消除个体行为障碍
- C 、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 D 、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 3 【单选题】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中()。
- A 、A代表看法或信念
- B 、B代表行为后果
- C 、C代表诱发事件
- D 、以上全错
- 4 【单选题】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中的“完美目标”是()。
- A 、使求助者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
- B 、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性、宽容的生活哲学
- C 、降低求助者的不良情绪体验
- D 、使求助者克服负性生活事件的困扰
- 5 【多选题】合理情绪疗法的步骤包括()。
- A 、心理诊断阶段
- B 、领悟阶段
- C 、修通阶段
- D 、再教育阶段
- 6 【客观案例题】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
- A 、是理性的
- B 、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 C 、是非理性
- D 、是理性占主导的
- 7 【客观案例题】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了()的重要性。
- A 、早期经验
- B 、求助者认知
- C 、刺激形式
- D 、求助者情绪
- 8 【多选题】合理情绪疗法中,认知性家庭作业主要包括( )。
- A 、自我管理程序
- B 、RET自助表
- C 、问题解决训练
- D 、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 9 【客观案例题】多选:经治疗后缓解。该求助者主要的情绪症状包括( )。
- A 、焦虑
- B 、恐惧
- C 、强迫
- D 、抑郁
- 10 【客观案例题】单选:合理情绪疗法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 )。
- A 、改变求助者的思维模式
- B 、帮助求助者认识现实
- C 、消除求助者的行为障碍
- D 、揭示求助者的内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