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C】
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
1)操作前的准备,包括操作前做哪些检查,机器设备和环境应当处于什么状态,应做哪些调整,准备哪些工具等。(机械本身+环境条件)
2)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应该和禁止穿戴的防护用品种类,以及如何穿戴等。(人的防护要求)
3)操作的先后顺序、方式。
4)操作过程中机器设备的状态,如手柄、开关所处的位置等。
5)操作过程需要进行哪些测试和调整,如何进行。
6)操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和操作时的规范姿势。
7)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必须禁止的行为。
8)一些特殊要求。
9)异常情况如何处理。
10)其他要求。
【正确答案:D】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依照前款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正确答案:A】
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发。
【正确答案:A】
A 选项正确,第八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管理者具体负责下列安全事项:
(一)保障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定;
(二)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应急广播、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
(三)保障监控设备和消防设施、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
(四)提供必要的停车场地,并维护安全秩序。
B 选项错误:对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对拒不接受安全检查的,承办者有权拒绝其进入。
C 选项错误:公安机关制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督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D 选项错误:承办者乙公司配备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保安人员以及其他安全工作人员
【正确答案:C】

【正确答案:C】
A 选项正确,第二十一条特种作业操作证每 3 年复审 1 次。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 10 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经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审时间可以延长至每 6 年 1 次。
BD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第二十二条特种作业操作证需要复审的,应当在期满前 60 日内,由申请人或者申请人的用人单位向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社区或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
(二)从事特种作业的情况;
(三)安全培训考试合格记录。
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换证的,应当按照前款的规定申请延期复审。
【正确答案:A】
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发。A 选项错误;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由负责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起草前应对目的、适用范围、主管部门、解释部门及实施日期等给予明确,同时还应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工作。规章制度的编制,应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用词准确、文字简明、标点符号正确。B 选项正确;
起草的规章制度,应通过正式渠道征得相关职能部广]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规章制度颁布后的贯彻落实。当意见不能取得一致时,应由分管领导组织讨论,统一认识,达成一致。C 选项正确;
新颁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修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组织进行培训,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还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试。D 选项正确。
【正确答案:D】
为了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应当进行以下监督检查:
(1)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2)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 10 日内进行现场审查。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D 选项经专家审查同意,恢复作业错误。
【正确答案:D】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主要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正确答案:B】
《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1)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3)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