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
报考指南考试报名准考证打印成绩查询考试题库

重置密码成功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注册成功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首页注册测绘师题库正文
  • 案例分析题
    题干:1.工程概况××轨道交通线某区间盾构工程将通过正在施工的某住宅小区工地。目前,该工地基坑土方开挖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工程桩施工。地铁隧道将从工程桩中间穿过,两者最近距离1.7~1.8m。该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差,存在较厚的淤泥层和砂层。住宅小区基坑用搅拌桩、旋喷桩止水,支护采用喷锚支护。目前,住宅小区周边较大范围内地面有明显沉降,该区域建筑大部分为多层建筑,其基础有的采用静压桩(桩长12~18m),有的采用锤击灌注桩(持力层为强风化层),另有部分建筑物基础形式未明。由于地质和设计原因,该地段地铁隧道顶部部分需在砂层中成孔,成孔过程中流沙和降水均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如下影响:(1)成孔过程中流沙可能会引起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2)成孔过程中流沙可能会引起周边土体、工程桩位移。(3)成孔过程中流沙可能会引起周边水位下降,导致淤泥层固结压缩,引起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4)隧道穿过止水幕墙时对止水幕墙的扰动和周边土体变形而引起的止水幕墙变形可能拉裂幕墙,造成基坑漏水,从而导致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基于上述考虑,在采取相关加固措施以保证周边已有建筑物安全的同时,应进行严密的监测,以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2.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GB50308-20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3)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4)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5)GB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6)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7)轨道交通线区间盾构工程住宅小区段相关图纸。3.监测项目为准确了解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地铁施工对周边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确定以周边建筑物、地面(管线)沉降测量、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和沉降测量、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为主要观测项目。具体监测项目及内容见表3.5.1。4.监测方法和测点布置(1)周边建筑物、地面(管线)沉降监测。沉降监测选用进口精密水准仪配合殷钢尺测量,仪器标称精度±0.4mm/km。参照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等有关规范,沉降按三等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外业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作业。计划共埋设6个测量基准点:在住宅小区埋设3个测量基准点(其中2个为深埋式基准点,另1个基准点布置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的、沉降已经稳定的桩基建筑物的结构柱位),在邻近小区埋设3个深埋式基准点。所有深埋式基准点均钻孔至岩层,然后在其顶部设置护罩。水准测量须在水准基点稳定后方可进行观测。基准网水准线路长约25km。建筑物沉降观测点为直径14mm的膨胀螺丝,膨胀螺丝杆与墙面成60°,以保证每次测量测点与测尺在同一位置接触;对于基坑止水幕墙顶部沉降观测点,为减少观测点埋设高度和被破坏的概率,膨胀螺丝顶部与周围高差小于1cm;对于地面沉降观测点埋设,先钻直径不小于24mm的孔,再埋直径14mm或16mm的钢筋,钢筋穿透路面,且比路面略高。本项目监测以建筑物结构沉降测量为主,同时测量周边地面沉降,共布置165个观测点。每栋楼根据距离地铁隧道的远近、基础形式的不同布置2~12个结构沉降观测点和1~4个地面沉降观测点;在住宅小区基坑南侧管线位置布置8个地面沉降观测点;在隧道与止水幕墙交叉的2个位置各布置6-8个地面沉降观测点。(2)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和沉降监测。监测工作基点在基坑四周布置,同时在远处稳固的地方布置基准点,共布设12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基准网与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公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5.2。水平位移观测使用精密全站仪配合棱镜采用极坐标法施测;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3mm;测点采用强制对中,以减少对中误差。沉降监测方法同周边建筑物、地面(管线)沉降监测。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和沉降监测共布置21个观测点。在止水幕墙的顶部布置观测点,测点间距15~30m。(3)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方法与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测量相同。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共布置20个观测点。在隧道两边82条工程桩中选择20条桩,在桩顶布置水平位移观测点。5.监测频率监测时间从××××年××月开始至××××年××月结束,历时约6个月,分为三阶段:地铁隧道施工前、地铁隧道施工中、地铁隧道施工后。由于本项目监测时间较短,基准网没有复测计划,但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检查。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可将测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测点定期普遍测量;一部分是在隧道经过位置前后的测点进行加密观测。观测周期、次数初步确定如下:(1)各监测项目测初值1次。(2)地铁隧道施工前期阶段(1个月),7天测量一次,约测4次。(3)地铗隧道施工阶段(2个月),所有测点3天测量1次,约测量20次;隧道经过位置附近(盾构机前后50m、隧道左右边线15m范围内)的测点(沉降点约50个,水平位移点约15个)1天测量2次,约测12次。(4)地铁隧道施工后(3个月),第一个月7天测量1次,约4次;第二个月15天测量1次,约2次,第三个月测量1次。总测量次数约为44次。问题
    题目:该项目完成后,提供给甲方的成果应包含哪些内容?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的成果如下:

(1)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
(2)监测网和监测点布置图。
(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4)仪器检定和检校资料。
(5)原始观测记录。
(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7)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报成果资料。
(8)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9)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的技术报告。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