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师案例题
题干:某建设项目,地下1层,地上18层,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总承包企业报价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让利,中标后签订了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该企业有采购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由于工期紧,项目经理直接指定了自己的一位亲戚作为钢材供应商,合同约定该工程主体结构的全部钢筋由其供应,价格按当月造价信息公布的价格取季度最高价为依据,数量按其提供的发票数量结算。项目经理部按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了5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投标,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一家供应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好、价格较低的混凝土搅拌站供应商品混凝土。项目经理指定了一个木工队、一个钢筋队、一个力工队伍作结构工程劳务分包。由于当地人工费比预算定额单价高,因此,人工费按建筑面积单项含辅料包干。除主体结构工程外,其余工程全部采用分包。基础底板钢筋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队没有钢筋作业分包资质,被监理工程师停工。整个工程竣工后发生亏损。经过调查发现,仅主体结构按与业主签订的总承包合同计算:人工费亏损200多万,钢材亏损100多万。
题目:该工程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的选择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恰当。执行了企业的管理规定。经过公开招标,选择了供应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好、价格较低的合格混凝土搅拌站供应商品混凝土。

- 1 【单选题】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甲作为证人,欲证明施工单位乙用于承包工程的商品混凝土数量及价款等事实。以下说法不符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是( )。
- A 、询问证人甲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
- B 、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甲进行询问
- C 、甲应当出庭作证
- D 、甲可以旁听法庭审理
- 2 【多选题】某建筑公司同某混凝土站签订了商品混凝土供货合同,合同约定建筑公司于合同签订后5日内支付60%货款,后建筑公司听说混凝土站负债累累.担心付款后不能供应商品混凝土,遂在合同约定付款期内拒绝付款。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建筑公司不付款的行为属于违约
- B 、建筑公司有权主张解除合同
- C 、混凝土站有权要求建筑公司付款
- D 、建筑公司有权要求混凝土站提供担保
- E 、建筑公司行使的是不安抗辩权
- 3 【单选题】某混凝土供应商由于缺乏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资质,则其供应的混凝土产品视为()。
- A 、合格品
- B 、不合格品
- C 、视检测情况确定
- D 、视业主要求确定
- 4 【多选题】商品混凝土搅拌厂,最近专供某工程的混凝土,为分析质量不稳定情况的原因,宜按()分层方法取得原始质量数据。
- A 、时间
- B 、地点
- C 、作业
- D 、工程
- E 、合同
- 5 【单选题】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甲作为证人,欲证明施工单位乙用于承包工程的商品混凝土数量及价款等事实。以下说法不符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是()。
- A 、询问证人甲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
- B 、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甲进行询问
- C 、甲应当出庭作证
- D 、甲可以旁听法庭审理
- 6 【建造师案例题】该项目钢材供应商的选择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 7 【多选题】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应根据( )来选择基层材料。
- A 、道路交通等级
- B 、路基抗冲刷能力
- C 、面层强度
- D 、面层类别
- E 、路基稳定性
- 8 【单选题】某工程商品混凝土的计划产量500 m3,单价540元/m3,损耗率4%,实际产量550m3,单价590元/m3,损耗率3%;如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施工成本分析,产量、单价、损耗率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分别是( )。
- A 、产量增加使成本增加30680元;单价提高使成本增加26000元;损耗率下降使成本减少3245元
- B 、产量增加使成本增加30680元;单价提高使成本增加28600元;损耗率下降使成本减少2700元
- C 、产量增加使成本增加28080元;单价提高使成本增加28600元;损耗率下降使成本减少2700元
- D 、产量增加使成本增加28080元;单价提高使成本增加28600元;损耗率下降使成本减少3245元
- 9 【单选题】某施工项目的商品混凝土目标成本是420000元(目标产量500,目标单价800元/,预计损耗率为5%),实际成本是511680元(实际产量600,实际单价820元/,实际损耗率为4%>,若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则由于单价提高增加的成本是()元。
- A 、49200
- B 、12600
- C 、84000
- D 、91680
- 10 【单选题】某工程商品混凝土的目标产量为500,单价720元/,损耗率4%。实际产量为550,单价730元/,损耗率3%。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由单价提高使费用增加了()元。
- A 、43160
- B 、37440
- C 、5720
- D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