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亿题库APP
联系电话:400-660-1360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2019年MBA考试《写作》考试共2题,分为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小编为您整理历年真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飞机制造商深感忧虑。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采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和麦道于 1997 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以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立意:
1.合作的优势
2.外在压力可以暂缓内部矛盾
3.赢得竞争需要出新
4.没有永远的定局
5.选择合作,拥抱未来
6.竞合实现双赢
参考范文:
2、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生物学家发现:雌孔雀都会寻找尾巴大而艳丽的雄孔雀为配偶,因为尾巴越大越艳丽的,证明其生命越有活力,后代也就越健康。这一选择也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尾巴越大越艳丽的孔雀越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获,从而更易死亡。【论说文】
答案解析:从全文整体判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个人、企业角度进行分析,继而得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雄孔雀角度:若以“雄孔雀”立意,就要根据关键词“大而艳丽”立意,意味着张狂、高调,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参考立意:《做人要适当低调一些》
雌孔雀角度:若以“选择”立意,则要立意在“雌孔雀”上。对于有利有弊的食物,理性的选择(取舍、选择)。参考立意:《选择时不能只见利不见弊》
参考范文:
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养老体制改革再起波澜,延迟退休争议成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已有多个专家团队向人社部提交了各自的改革方案和意见。不过,尽管传言不断,方案版本也层出不穷,养老体制改革近期依然不会有较大动作。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延迟退休制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部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官方对待延迟退休慎之又慎,所以,延迟退休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某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欧美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很多都实行了延迟退休的制度,我们国家GDP已经排名世界前列,也可以现在就实行延迟退休制度。
不过,有人担心延迟退休对广大劳动者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此有专家现身说法:“你看我们这些老教师,很多都是退休后返聘的,在家闲着也是没事,还不如继续回来发挥余热。所以说延迟退休对劳动者也是有好处的。”
记者从上述相关部门人士处了解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严重,就业问题不解决,延迟退休就无法实现,所以,我国尚不到考虑延迟退休问题的时候。
事实上,“延迟退休说”甚至一度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偏低的法定退休年龄已威胁到制度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和支付能力。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来调整我国养老金制度中的各项参数势在必行。养老制度说到底,就是养老金制度。就此,有人曾测算出这样一组数据: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因此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可以减少120亿。
但是,即便如此,“先解决就业,后考虑养老”的呼声一直当属最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就业的顺利与否至关重要,所以先解决就业是顺理成章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
1.官方态度慎重,不意味着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政府职责所在态度慎重理所应当,这不能说明慎重了就无法突破。
2.欧美实行延迟退休,不能推出我国也应该马上实行,把我国和欧美进行类比,然后得出这个结论,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我国和欧美在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上有明显不同。
3.部分教师认可延迟退休,不能推出所有教师认可延迟退休,更不能推出广大劳动者认可延迟退休。教师只是劳动者一部分,显然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当成广大劳动者的意愿。
4.就业问题不解决,延迟退休无法实现,这个说法不妥当,因为延迟退休显然不可能等待就业问题的完全解决再实现。因此,它不能作为论据,无法证明我国尚不到考虑延迟退休问题的时候。
5.养老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属于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6.青年就业问题至关重要,不能推出先解决就业问题顺理成章。因为养老问题同样至关重要。所以重要不是优先解决的决定因素,无法说青年就业重要就要“先解决”。
4、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我们需要更有力度的法律,来保证我们的住宅安全系统不被盗版分子仿造并销售。有了这种保护手段,生产商自然就会投资研制新的住宅安全产品和生产技术。如果没有这种强有力的法律手段,生产商则会削减上述投资,相应会导致产品的质量、市场性能,乃至生产效率的滑坡,最后还会造成该行业生产性工作岗位的减少。
另外,去年0.9%的客户对住宅安全系统的售后服务提出了投诉。这表明,尽管有近1%的人不满,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满意的。可见要不要改进售后服务,对保持和增加销售量这一目标,并非至关重要。【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0.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更有力度的法律→住宅安全系统不被盗版分子仿造并销售
①“有力度的法律”是指法律的处罚加重还是执法更严?文中没有明确界定,若只有其一,均不能达到论证者所说的保证住宅安全系统不被仿制的效果。
②确保盗版分子不仿造和销售住宅安全系统还有别的方法,例如,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更多健全的市场监督措施,都会使不法分子不去制造和销售住宅安全系统。仅仅依赖有力度的法律是不足够的。
论证二:有了法律保护手段→生产商投资研制新的住宅安全产品和生产技术
生产商首先考虑的是生产利润,如果没有可观的利润,只有法律保护手段,生产商不会研制新的住宅安全产品和生产技术。
论证三:没有相关法律手段→生产商削减投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下滑→工作岗位减少
①上述论证不合理地使用连串因果关系,将可能发生事件作为必然发生事件,其结论是不可信的。
②生产商削减了投资研制新产品的资金,而把大量投资应用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上,这样加大了对产品的投入力度,反而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性能,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也会增加工作岗位。
论证四:0.9%的客户对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投诉→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满意的
①没有投诉并不意味着满意,0.9%的客户对售后服务提出了投诉并不意味着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满意的。论证者犯了“数字陷阱”的逻辑错误。再有,0.9%的客户一定代表人数少吗?忽略基数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②0.9%的客户对售后服务提出了投诉,不代表绝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满意的。有可能有些客户对其服务不满但是尚未进行投诉,还有一种可能是大多数客户对售后服务保持中立态度。
5、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上一个季度,美国经济下滑0.3%,英国经济下滑0.5%,欧洲和日本经济也略有下滑。全球性经济“硬着陆”的迹象愈发明显。根据出口订单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三季度,亚洲制造业国家钢铁原料需求在下降。例如,钢铁价格大幅下挫,反映了全球需求严重疲软;装船率的剧减,也表明了全球贸易萎靡。
针对上述现象,两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专家甲认为:刺激经济的重任目前落在了各国央行的肩上。所有主要大型经济体近几周都在大幅削减利率。大部分分析师批评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认为它导致了经济的收缩。因此,全球各国政府都在试图鼓励银行放贷。虽然全球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已经缩水了50万亿美元。通过降低利率,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放贷的动力,而企业和个人也将有借款的动力。
专家乙认为:低利率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助长了通胀。1998年,当时新兴市场步入衰退阶段,但是欧美仍在经济增长,油价却仍然保持在每桶近70美元。毋庸置疑,需求收缩在短期内能让通胀降温。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利润减少会引发供给收缩。高通胀在经济萧条时也会存在。这种情形之前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15.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美、英、欧洲、日本经济下滑→全球性经济开始“硬着陆”
①英、美、欧洲、日本经济的状况不能说明整个世界的实际情况,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同时,百分比没有基数,也得不出“硬着陆”的结论。两个特殊行业的状况也不能反映全球的实际情况。
②美、英、欧洲、日本经济下滑只能说明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其他国家可能经济运行良好,全球经济未必“硬着陆”。
论证二:钢铁价格大幅下跌,装船率剧减→全球需求严重疲软、贸易萎靡
钢铁价格以及装船率的高低变动不能反映全球经济市场的情况。钢铁和船舶只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其中两个因素,我们并不知道其他因素是否与其有相反的变化,如果其他因素,例如煤炭、电力行业发展升温,则说明全球的贸易不会出现萎靡。该论证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论证三:大部分分析师批评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导致了经济的收缩→全球各国政府都在试图鼓励银行放贷
大部分分析师批评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导致了经济的收缩,这是部分分析师的观点,不代表各国政府的观点,因此,无法得出全球各国政府都在试图鼓励银行放贷的结论,该论证显然有“偷换概念”之嫌。
论证四:降低利率→增加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以及企业和个人的借款动力
财富负效应削弱了家庭的贷款需求,它们的新增储蓄必须弥补其财富的缩水,否则也不会轻易贷款。经济衰退也减少了那些财务状况健康的企业的贷款需求,因为它们觉得没有必要此时实施业务扩张。因此,当一个大资产泡沫破裂时,信贷收缩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理性反应。削减利率并不能扭转这一趋势。
论证五:低利率稳定金融市场→助长通货膨胀
“低利率稳定金融市场”未必会“助长通货膨胀”。即使利率降低了,但是如果人们不需要花钱,认为钱还是存在银行比较安全,不取出来消费,那么不一定会助长通货膨胀。
论证六:1998年新兴市场步入衰退阶段,但欧美经济仍在增长→需求收缩在短期内能让通胀降温
1998年新兴市场步人衰退阶段,但欧美经济仍在增长,它可能只是个例,不代表其他年份或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不必然得出需求收缩在短期内能让通胀降温的结论,该论证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6、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几年前,成功大学实施了一项新措施,鼓励学生对所有教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分。从那以后,成功大学的教授开始给予学生更高的分数来获取学生较高的评分。
成功大学的学生成绩平均分总体上升了30%。该地区的企业显然认为成功大学的分数贬值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功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时没有邻近的欧亚大学毕业生成功。为使成功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成功大学应立即停止学生对教授的评价。【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21.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鼓励学生对教授的教学成果评分→教授给学生更高分数来获取较高评分
①教授给予学校学生更高分数,可能是受学校教学成果评分风气的影响,或者是学生自身的成绩优异,因此得到了高分。
②鼓励学生对教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分,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估,以此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并不会担心他的成绩,也不会以此来拉拢学生,因此并不能说明教授给予学生更高分数是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好的评分。
论证二:学生的平均成绩上升30%→成功大学分数贬值
①成功大学分数贬值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导致。比如,企业用人考查的是其专业知识水平,如今大学生和过去毕业生相比成绩在同一级别,但知识技能下降,企业也会认为分数贬值。
②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总体上升,得不出分数贬值的结论。有可能表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日益完善。时代的发展、教学设施的齐全,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全面,分数随之上升,从而教学成果日益完善。
论证三:成功大学分数贬值→成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没有邻近欧亚大学毕业生成功
①分数贬值与不能成功找工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企业对毕业生的录取可能更看重能力,很多企业对毕业生都会有面试、试用期等等的考查,所以,分数与找到工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②成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没有邻近欧亚大学毕业生成功,可能并不是由于成功大学分数贬值,而有可能是临近欧亚大学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优于成功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这样一来,企业自然优先录用欧亚大学毕业生,跟分数是否贬值没有多大关系。
论证四:停止学生对教授评价→使成功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
①使得成功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停止学生对教授的评价,还有如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学校就业工作的成功开展等等。
②学生停止对教授的评价,不一定会使得毕业生找到工作,反而有可能使得教学懈怠,学生专业能力难以提高,从而有可能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参考范文:
7、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而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论证有效性分析】
答案解析:论证结构分析
[1657201703161-image/034.jpg]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普遍不能接受中医
①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②“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并不一定是因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可能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可能是因为中医方面专业书籍外文译著较少,西方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外国学通中医的人可能很少,因而难以普及;还可能是因为中西方人士的体质有较大差异,西方人体质不适合中医疗法等。
③有可能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从科学理论知识考虑,中医这门理论确实符合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准,那么很有可能西方人因此是能够接受中医的。
论证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必然得出科学没有国界,以及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论证三:科学无国界→外国不应诉讼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
科学是一门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科。而知识产权是指知识所有权,即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显然,科学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无国界不代表知识产权无国界。
论证四: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论证五:科学对人类有用+中医对人类有用→中医是科学
①科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正确、普遍适用、可以得到证明等等,有用只是其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论述者仅因为科学对我们有用,就得到有用的就是科学,显然是忽略了科学其他的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该论证是不必然成立的。
②“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论证六: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从头到脚检查一遍”并不等同于诊断具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前者是指从上到下的操作流程,从机器行为上检查;而后者是指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从病人体质、患病病因、特殊症状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病人病情并做出专业判断,而不仅仅是从物理层面上“从头到脚”检查一遍。
论证七:平均寿命的增加→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
人的平均寿命的增加原因有很多,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变好等。现代医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说“完全”由现代医学导致是过于绝对的。
参考范文:
8、分析下述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的。【论说文】
答案解析:分析提示
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参考范文一:
9、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朋友数,斯疏矣。”【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10、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写道:“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变好、精力充沛,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论说文】
答案解析:参考范文一: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