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亿题库APP
联系电话:400-660-1360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2025年MBA考试《逻辑》考试共30题,分为逻辑推理。小编为您整理精选模拟习题10道,附答案解析,供您考前自测提升!
1、长时间以来,英国的医生认为消沉并患上忧郁症的病人更易于戴墨镜。对因诸如心脏疼痛和消化不良等身体不适而住院的病人进行的心理测试证实了这一联系。觉得周围一切使得心理痛苦的人选择戴墨镜这样的方式去减少视觉刺激,视觉刺激被认为是令人易发怒的。不管怎么说,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人们消沉或患有忧郁症的倾向,就往往会戴上这样的墨镜。上述论述做了下面哪一个假设()。【逻辑推理】
A.在某些情况下,消沉不是由身体的生理条件造成的
B.戴墨镜者认为墨镜不是一种把自己与别人疏远开来的方法
C.消沉有很多原因,任何人消沉都有其合乎情理的真实原因
D.对于戴墨镜的忧郁症患者来说,眼镜可以作为让别人看来戴镜者的健康不佳的视觉信号
E.戴墨镜使光线变得很暗淡,但这不会使戴墨镜者的心情急剧消沉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论证把“消沉或患有忧郁症”作为原因,“戴墨镜”作为结果,需要假设两者之间的因果方向不是相反的,即不是“因为戴墨镜造成的光线暗淡而导致消沉并患有忧郁症”,所以E选项是正确答案。
2、张教授:和谐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是和谐的,例如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克隆人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种潜在危险。李研究员:你设想的那种危险是不现实的。因为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完全相同的仅仅是遗传基因。克隆人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在外形个性和人生目标等诸多方面形成自己的不同特点。如果说克隆人有可能破坏社会和谐的话,我看一个现实危险是:有人可能把他的克隆复制品当作自己的活“器官银行”。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张教授与李研究员争论的焦点()。【逻辑推理】
A.克隆人是否会破坏社会的和谐
B.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的遗传基因是否可能不同
C.一个人和他的克隆复制品是否完全相同
D.和谐的本质是否为多样性的统一
E.是否可能有人把他的克隆复制品当作自己的活“器官银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张教授先定义和谐,接着阐述其观点“克隆人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种潜在威胁”,因为克隆人与被克隆者是完全相同的,李研究员反驳其观点,他指出克隆人与被克隆者在外形、个性和人生目标上存在不同,所以选项C是对两人争论焦点的最合理概括。注意不能选A,因为李研究员并没有否认克隆人可能破坏社会和谐,只是原因不同。
3、C先生:火灾保险单对投保人是不利的。典型的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通常比他通过保险单收到的偿付款要高。L女士:是的,但是投保人认为持有一张保险单对他们有好处还是有道理的,通过持有一张保险单而得到的心境平和是投保人得到的最大好处。L女士通过什么来回答C先生的论述()。【逻辑推理】
A.对C先生真实信息的来源提出质疑
B.引入C先生的论述所忽略的一种想法
C.指出C先生的论述以它将要证明的东西作为假设前提
D.对C先生的论述中提出的证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E.指出C先生的证据和他推出的结论无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C先生评价火灾保险单不利是从经济角度,L女士认为保险单有好处是从投保人的心理角度,这一角度是C先生所忽略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答案。
4、某家长认为,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但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了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人。以下哪项与该家长的上述观点矛盾()。【逻辑推理】
A.如果希望孩子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不要送他们上学
B.如果获得了足够知识,就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C.发现知识的人是有一定想象力的
D.有些人没有想象力,但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E.想象力被知识驱逐出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的内容很多,但是其中“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有关键词“才”,它说明“想象力”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D选项说明没有想象力也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与已知矛盾,即D为正确答案。注意,C选项中的“发现知识”不等于“拥有知识”。
5、李浩、王鸣和张翔是同班同学,住在同一宿舍。其中,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重庆人,一个是辽宁人。李浩和重庆人不同岁,张翔的年龄比辽宁人小,重庆人比王鸣年龄大。根据题干所述,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逻辑推理】
A.李浩是湖南人,王鸣是重庆人,张翔是辽宁人
B.李浩是重庆人,王鸣是湖南人,张翔是辽宁人
C.李浩是重庆人,王鸣是辽宁人,张翔是湖南人
D.李浩是辽宁人,王鸣是湖南人,张翔是重庆人
E.李浩是辽宁人,王鸣是重庆人,张翔是湖南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重庆人出现两遍,所以李、王不是重庆人,张是重庆人;重庆人年龄小于辽宁人大于王,所以王不是辽宁人,是湖南人。
6、就中国食用工业来说,既有好消息又有坏消息。坏消息是在过去3年里中国人民一直在减少对肉类的消费;好消息是在同一时期里中国食用肉加工企业的利润一直在稳定增加。下面哪一项如果有关过去的3年里的信息为真,最有效地解释了上文所描述的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逻辑推理】
A.人们一直减少对肉类的消费是因为人们比过去更注意饮食健康了
B.在中国许多专注于提供素食服务的餐馆相继开业了
C.来自日益增长的食用鱼工业的竞争迫使食用肉加工企业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产品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D.那些不能为国内人口提供足量肉类产品的国家已经成为中国食用肉加工企业的一个新的有利可图的市场
E.肉类加工企业在广告上投入巨额资金想使顾客们重新增加对肉类的消费量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要解释的矛盾现象是:中国国内肉类消费减少,但国内肉类加工企业的利润却增加。最合理的解释是国外需求增加,即D选项是正确答案。
7、某州设立了一个计划组织,允许父母亲可以按当前的费率预付他们的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然后该计划组织每年为被该州任一公立大学录取的(参加该项目的)孩子支付学费。父母亲应该参加这个计划组织,把它作为一种减少他们的孩子大学教育费用的手段。以下哪一个选项如果是正确的,是父母亲不参加这个计划组织的最合适的理由()。【逻辑推理】
A.父母亲不清楚孩子将会上哪一所公立大学
B.将预付资金放到一个计息账户中,到孩子上大学时,所积累的金额将比任何一所公立大学所有的学费开支都要多
C.该州公立大学的年学费开支预计将以比生活费用年增长更快的速度增加
D.该州一些公立大学正在考虑下一年大幅度增加学费
E.预付学费计划不包括在该州任何公立大学中的住宿费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计划组织是“按当前的费率预付未来的大学学费”,这样“父母亲就可以减少他们的孩子的大学教育费用”,B选项提出的信息是“计息账户所积累的金额将比任何一所公立大学所有的学费开支都要多”,这就意味着父母将钱放入计息账户比参加计划组织更有利,这样就加强了不参加计划组织。
8、一些麋鹿的骨盆骨与所有猪的骨盆骨具有相同的特征。虽然不是所有的麋鹿都有这些特征,但是一些动物学家声称,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麋鹿。如果以上陈述和动物学家的声明都是真的,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逻辑推理】
A.麋鹿与猪的相似之处要多于它与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
B.一些麋鹿与猪在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要少得多
C.所有动物,如果它们的骨盆骨具有相同的特征,那么它们的其他骨骼部位一般也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D.所有的猪都是麋鹿
E.所有的麋鹿都是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因为“所有猪都具有这些特征”,并且“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麋鹿”,所以“所有的猪都是麋鹿”。尽管该答案从内容上看很荒谬,但却是正确答案。
9、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音频、视频的播放形式出现了革命性转变。人们很快接受了一些新形式,比如MP3、CD、DVD等。但是对于电子图书的接受并没有达到专家所预期的程度,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读者喜欢捧着纸质出版物。纸质书籍在出版业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有人说,书籍可能是数字技术需要攻破的最后一个堡垒。以下哪项最不能对上述现象提供解释()。【逻辑推理】
A.人们固执地迷恋着阅读纸质书籍时的舒适体验,喜欢纸张的质感
B.在显示器上阅读,无论是笨重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还是轻薄的液晶显示器,都会让人无端地心浮气躁
C.现在仍有一些怀旧爱好者喜欢收藏经典图书
D.电子书显示设备技术不够完善,图像显示速度较慢
E.电子书和纸质书籍的柔软沉静相比,显得面目可憎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要解释“有很大一部分读者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凡是说明电子出版物缺点(如B、D)或者是纸质出版物优点的(如A、E)都能解释,C选项与人们阅读纸质出版物无关,所以正确答案选C。
10、如果面粉价格继续上涨,佳食面包店的面包成本必将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佳食面包店将会考虑以扩大饮料的经营来弥补面包销售利润的下降。但是,佳食面包店只有保证面包销售利润不下降,才可以避免整体收益明显减少。以下哪项陈述可以从上文逻辑得出()。【逻辑推理】
A.如果佳食面包店的整体收益减少,它购买面粉的成本将继续增加
B.如果佳食面包店的整体收益减少,要么扩大饮料的经营,要么减少面包的销售
C.如果面粉价格继续上涨,佳食面包店的整体收益将明显减少
D.即使佳食面包店的整体收益不减少,购买面粉的成本也不会降低
E.要么购买面粉的成本将继续增加,要么佳食面包店的面包销售量将增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面粉价格继续上涨”将使“佳食面包店的面包销售利润下降”,而“面包销售利润下降”将使其“整体收益明显减少”,所以C是正确答案。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2020-05-15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