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类
- 财会类
- 金融类
- 医药类
- 工程类
- 财会类
- 金融类
- 医药类
- 工程类
- 财会类
- 金融类
- 医药类
APP下载
下载亿题库APP
联系电话:400-660-1360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吉林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教师考试,每个地区政策要求不同,每个学校都会单独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下历年的真题,下面帮考网给大家分享一些真题和解析,希望可以帮助正在备考的小伙伴。
一、单选题
1.【2020】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学制在大、中、小学阶段的入学年龄方面,许多国家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1.【答案】C。精讲:学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发展状况、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题干中强调的“学制在大、中、小学阶段的入学年龄方面一致”是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顺序性等规律息息相关的。因此C选项正确。
2.【2019】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一致的,可以等同的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2.【答案】B。精讲: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这两个概念却不能等同,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具有可控性,并希望把学生往好的方向培养,属于社会现象。
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可控性差,可能有好有坏,属于个体现象。所以德育过程是教育,是手段;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是目的。两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因此B选项正确。
3.【2018】当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向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借教案上课时,张老师拒绝了,说道:“我的教案不一定适合你,这个周末我们一起来探讨。”这表明张老师( )。
A.注重帮助同事的方法
B.缺乏团结协作的品质
C.缺乏良性竞争的能力
D.善于保护自己的隐私
3.【答案】A。精讲:张老师在帮助同事时并没有“有求必应”,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真正关注到了新老师的成长。因此A选项正确。
4.【20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有些方面向农村倾斜。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
B.课程标准向农村倾斜
C.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D.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
4.【答案】B。精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第九条规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因此不包括B选项。
二、多选题
1.【2020年吉林市中小学】以下不属于应激的是( )。
A.失去亲人时的悲痛
B.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申奥成功时的喜悦
1.【答案】ACD。精讲: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选项A、D属于激情,选项C属于心境。
2.【2019】依据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B.地方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C.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D.适龄儿童、少年有可能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2.【答案】ABD。精讲:《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因此AB正确。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因此D正确。
3.【2018】人的心理发展包括( )。
A.知识技能的发展
B.自我意识的发展
C.思想品德的发展
D.审美的发展
3.【答案】ABCD。精讲: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不仅指认知发展,还包括社会性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因此ABCD均正确。
三、判断题
1.【201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省法。( )
1.【答案】×。精讲: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省法,行为主义反对构造主义的内省法而提倡实验法。
2.【2019】任何一种知识教导都能促进智力发展。( )
2.【答案】×。精讲: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
3.【2019】最早提出身教重于言教的是孔子。( )
3.【答案】√。精讲:孔子提出“提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早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原则。
4.【2019】纵观各国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方法教导。( )
4.【答案】×。精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题干表述错误。
5.【201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以服务教育实践。( )
5.【答案】√。精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不定项选择题
1.【2020】学生是社会权利的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的合法权利有( )。
A.受教育权
B.受保护权
C.发展权
D.生存权
1.【答案】ABCD。精讲:作为社会权利的主体,学生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学生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由法律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学生作为权利主体,他们的权利是教师必须予以尊重与保护的。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是需要教师予以保障的,因而保障学生的这些基本权利,就是教师的义务。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权利,便是违背了自己的义务。选项ABCD均与题意相符,故本题答案选择 ABCD。
2.【2020】对学生干部工作,班主任应该做到( )。
A.严格要求
B.耐心对待
C.保持绝对的权威
D.保持对班集体领导机制的变动
2.【答案】ABD。精讲: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建立、培养得力的班集体核心是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之一。在培养班干部时,班主任选择品学兼优、办事认真、乐于奉献、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根据他们爱好和特长,让其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充分支持,耐心引导,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而且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参与度,要注意班委会的定期变动,这样也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积极性。ABD三项均符合题意。
3.【2020】教师上课时遇到重点,声音会增强;遇到重点或者易错字,会用彩粉笔标出。这符合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差异律
D.组合律
3.【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选项A,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同学能听得清、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选项B,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可以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选项C,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阅读时,在重点内容部分用荧光笔圈点划线;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
选项D,组合律体现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
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例如,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
题干中,教师上课时遇到重点内容,声音会增强符合强度律;遇到重点或者易错字时,会用彩粉笔标出符合差异律。选项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C。
以上是帮考网分享的真题和解析,知识是需要平时慢慢积累的,在学习的时候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由于每个地区政策要求不同,所以想要报名参加考试的小伙伴需要详细关注当地人事网最新资讯,在此帮考网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