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亿题库APP
联系电话:400-660-1360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小伙伴们,今天的你有没有好好复习呢?好的成绩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快来和帮考网一起进行练习吧!
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冲刺试题
1.疾病过程中,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机状态是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邪盛正衰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正虚邪恋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除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2.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证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正虚邪盛,多形成较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
3.阴盛格阳证属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阴盛格阳是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
4.阳盛格阴证属于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阳盛格阴是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
5.阳虚则寒出现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阳偏衰即是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6.阳胜则热出现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热亢盛的病理状态。一般的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变。
7.阴虚则热可引起
A.实寒证
B.虚寒证
C.虚热证
D.实热证
E.寒热错杂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也现代谢相对增快,功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一般的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8.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频作,其病机是
A.痰浊上壅
B.肺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胃气上逆
E.奔豚气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
9.患者曾发高热,热退则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舌质紫绛,有瘀斑、瘀点。其病机是
A.津液不足
B.津亏血瘀
C.津枯血燥
D.津停气阻
E.气阴两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津亏血瘀,是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以上就是本次帮考网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小伙伴们能够继续努力,相信最后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关注帮考网,还有更多有关考试练习在等着你哦!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哪些实行计算机化考试?: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哪些实行计算机化考试?临床类别、口腔类别、公共卫生类别、中医类别中医专业、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化考试。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怎么进行系统复习?: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怎么进行系统复习?第一、通过看书、笔记、作试卷,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阅读,一定要以考纲和书本为主,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领会。阅读前可尽量采取回忆的办法,阅读速度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边读边想,有了心得就及时记下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俯而读,仰而思”以思为主,第二、整理出系统的复习笔记。整理复习笔记是实现知识由,少而精“转化的好办法”把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表述。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医学综合的分数线是多少?: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医学综合的分数线是多少?医师资格考试除中医类别少数民族医专业每年单独划定外,其它类别采用固定分数线,执业医师合格分数线为360分,执业助理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80分。
2020-06-10
2020-06-10
2020-06-10
2020-06-10
2020-06-10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