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密码成功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注册成功

请谨慎保管和记忆你的密码,以免泄露和丢失

教师招聘考试招聘信息职位表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成绩查询面试公告考试题库备考资料考试问答
各地信息
招聘信息
报名入口
考试题库
备考资料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之心理学历年考题及解析

2021-03-11 14:42:41|来源:帮考网
分享到: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之心理学历年考题及解析

常说的心理学知识点包括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部分是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的内容,下面将黑龙江省各地市最近三年的有关心理学的考试试题收集汇总,供大家自我测评和练习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事实说明人的心理是( )。

A.脑的技能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脑功能的个体差异 D.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的本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这体现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故D选项正确。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杨柳被教室外的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根据题干描述,“杨柳不能专心听讲”,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对象小鸟吸引,属于注意的分散,也称作“分心”。故C选项正确。

A选项,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B选项,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D选项,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3.下列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A.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B.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C.收到面试通知时的喜悦 D.对大庆的热爱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的含义。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绪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包括:喜、怒、哀、惧。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题干中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对大庆的热爱都属于情感的范畴,C选项收到面试通知时的喜悦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教师要全面、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能认为“一坏百坏,一无是处”,防止发生( )。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晕轮效应的含义。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所谓“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往往就是这个社会心理原理。晕轮效应的主要特征是“以偏概全”。故A选项正确。

B选项,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C选项,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D选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5.构成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三种状态的活动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故A选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 B.喝酒之后脾气变得暴躁

C.服用兴奋剂,比赛成绩提高 D.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内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A选项,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属于个体由于反复练习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改变,属于学习现象。

B、C选项是由于饮酒或者药物而产生的短暂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现象。

D选项,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是感觉的适应现象,不是持久的行为改变,不属于学习现象。故A选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思维的过程包括( )。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与具体化

1.【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

A选项,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B选项,干扰选项,排除。

C选项,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D选项,系统化是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B选项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CD选项。

2.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自我中心 D.静止思维

2.【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C选项正确。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但本阶段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D选项,静态思维法又称静止思维方法,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故ACD选项正确。

B选项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CD选项。

3.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是( )。

A.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 B.有关知识的重现

C.课题的类化 D.积极的思维活动

3.【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应用的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包括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1)审题,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即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A选项正确。(2)联想,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或者图式。B选项正确。(3)解析,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解析的结果往往表现为提出解决目前问题的各种设想、制订具体的计划与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积极的思维活动,D选项正确。(4)类化,类化也叫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C选项正确。

ABCD选项均与题意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BCD。

4.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获得真正的道德概念,能认识到自己的道德冲突中的选择,以正义、真理和人权为内化的标准,受价值观约束的道德是( )。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社会契约定向 D.普遍原则定向

4.【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前习俗水平无法考虑到规则的含义与约束,更多地考虑自己。主要包括:①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②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习俗水平有了对规则的认识。主要包括: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3)后习俗水平已经超越了习俗水平的单纯的规则约束,开始有了自己的辩证看法。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题干中,获得真正的道德概念,能认识到自己的道德冲突中的选择,以正义、真理和人权为内化的标准,受价值观约束的道德属于后习俗水平中的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因此,本题选择AD。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关键词阅读教师资格考试特岗教师考试
    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10万+

      阅读量

    • 150万+

      粉丝

    • 1000+

      点赞数

    最近考试
    近期考试报名时间考试公告
    • 江苏宝应县教育部门所属高级中学11月22日查看
    • 江苏宝应县教育部门所属高级中学11月22日查看
    • 江苏天宁区区属学校11月22日查看
    图书教材
    实用工具
    在线问答我要问答